分久必合,合就必分。總是形容歷史的寫照,不過在資訊技術演進的歷史,似乎也變成了這樣。
過往是terminal去連結mainframe, 只因為
1. mainframe昂貴
2.terminal 運算能力低落
PC一旦起來之後,記憶體、運算速度、儲存媒體等size與speed都不是問題。又走回分散式的運作模式。直到網路的出現,以及 - handheld device的興起。
Handheld device 跟terminal有點類似,有限的運算能力、記憶體、儲存空間,並且有input device(數字鍵盤?)以及螢幕。所有的通訊皆需要靠與基地台的連接。
不過隨著handheld device運算能力(CPU越來越快了...)記憶體、儲存媒體(高容量的記憶卡,想起當年一顆2GB HD買了三千塊的歷史...現在的SDHC真的實惠很多)以及其他特別的功能(很多整合性的晶片出現,像是qualcomm, TI, or MTK?) 嚴格來說,現在的handheld device已經具有相當的運算、顯示能力了,遠遠超過當年取代terminal的電腦,更重要的是,他是可以移動的...
先談談UI
我關注了好幾年的handheld device UI的發展。目前可以採用的方案大概有以下幾個方式:
1. 廠商自行研發:
由於手機上OS是封閉的,所以所有的APP都由廠商(or 委外的3rd party)來包辦,這種情況通常彈性較差,也只能提供幾個比較簡單的function.當然,portability也是個大issue.
2. Java :
看來這是feature phone最好的方案了,幾乎所有的手機都有內建Java,隨著JSR套件的多樣化,(包括了3D、Web Service、SIP)手機上的Java可以做越來越多的事情,不過缺點在於Java於各家手機上的相容性有差。(大概也是因為VM廠商眾多,實作VM有一些差異性吧)
3.Windows Mobile or Symbian:
透過這兩大平台,寫UI就跟在PC上一樣容易,不過有這兩大平台的handheld device都普遍不便宜...且兩大平台不互通。
4.Flash lite:
以往的flash,僅僅只有展現一些向量的動畫(還記得阿貴嗎?),而這幾年flash的發展似乎超過了當初flash能想像的地步。像是Youtube的應用,結合了video stream。加上action script的可程式化能力。很多廠商已經開始在手機內建flash player(無論是feature phone or smart phone),甚至有些廠商開始利用flash 作桌面。
人畢竟還是喜歡友善且美觀的介面的,我相信這是flash的初衷,加上action script讓flash能夠跟Java,或其他方式的程式有相同的程式能力,(運作效率就暫時不提)並且flash的美工人才遠遠高過Java的美工人才。目前也許還看不出來flash在的潛力,或許在未來以SOA為導向的環境正式成熟之後真正重大的運算在遠端的server上,而手機的運算能力需要充分支援手機端UI的多媒體介面,flash也許是個未來的好方案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